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三十分钟后,预想当中的攻击并没有到来,而那被李维他们俘获的三百艘星耀级战舰也已经撤退到了相对安全的距离。
就在远征号的所有人都暗中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战舰的舰身突然传来了一阵剧烈的震动,大量电火花噼里啪啦地在战舰各处以及指挥室中控制台平台上冒出,刺耳的警报声也在一瞬间响彻了整艘战舰。
已经撤离的穆建伟突然在舰队的加密频道中吼道:“不好,我方遭到不明战舰袭击!从雷达上显示对方有近四百艘战舰向我们包抄过来。”
“果然被罗斯塔联盟伏击了!”李维在站稳身形之后,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了起来:“立刻通知潜伏的舰队前往此处支援。所有战舰将隐身系统开启至最大,雷达侦测组同时报告敌方舰队位置!随时准备战斗!”
虽然遭到了罗斯塔联盟的伏击,但是对于现在的远征舰队来说,未必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一个星系相对于远征舰队来说实在是太大了。除了内恒星系的几颗大行星之外,在相距几十亿乃至数千亿,上万亿公里的范围之内分布着不知道多少颗小行星,彗星,矮行星等。要将一个恒星系完整搜索一遍,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
更何况,在搜索过程之中,敌人也并不只是一动不动。它们也会运动,也会躲闪。当初正因如此,星际海盗才屡禁不绝,更何况这些外星人。
所以,这一次李维正是借助于剿灭远征舰队的内部毒瘤的机会,让陶正阳等人率领了近三千艘战舰在距离自己九百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附近潜伏下来,目的就是要利用这次机会将罗斯塔联盟从暗中吸引出来。
九百万公里的距离,一分钟的通讯延时,如果三千艘战舰全速前进的话,理论上会在一个半小时之后进入到交战范围之内。那么这就意味着李维必须要拖住对方至少两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对敌方战舰的包围。
当初之所以李维主动请缨追击叛军的舰队,一方面是因为怕陶正阳的性格使然,在战斗中将这些叛军从轻发落,从而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远征舰队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旦罗斯塔联盟上钩,势单力孤的舰队无法支撑到支援舰队的到来,从而让陶正阳陷入到危险的境地。
为了这次追缴叛军以及接下来的反伏击作战,远征舰队的精锐尽出,此刻总计有八百艘战舰在场。再加上俘获的三百艘星耀级战舰,此刻李维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一千一百艘战舰。一千一百艘战舰对阵罗斯塔联盟的四百艘战舰,已经超出了对方的近三倍数量,即便是双方战舰在科技程度有所差距,但是李维也有信心拖住对方两个小时的时间。
远征舰队作战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星海集团。在接到李维的战斗命令之后,无需多余的指令,等待多时的战士们便立刻完成了作战的准备工作。一时间,所有战舰的激光防御系统被激活,各式电磁炮也调整好了角度,主炮预热,短短数十秒之后,便完成了整个作战准备工作。
此时李维的舰队距离罗斯塔联盟的舰队还有四十万公里的距离,屏幕上那代表着双方舰队的亮点也在逐渐的接近,当两支舰队几乎同时到达代表着极限交战距离的那根红线之后,李维重重地按下了舰队通讯频道的按钮。
“开火!”
随着李维的一声令下,一千一百多艘战舰同时开火,每一艘战舰上都装备了至少数百门各式口径的电磁炮,数万门电磁炮同时发射了出去。
数百万枚经过特殊改制之后的电磁穿甲弹如同暴雨一般冲向了三十万公里的罗斯塔联盟舰队集群。按照已经俘获的罗斯塔战舰的防御力进行估算,这样的饱和式攻击就算是已经开启了激光防御网络也会在短时间内直接冲乱敌方的阵营,从而为自己的舰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支舰队的强悍程度远远超出了李维的预料。
远征号战舰上的光学望远镜清晰地拍摄到了罗斯塔联盟并没有像李维想象当中那样进行战术规避,也没有按照常理那样打开战舰本身的激光网络进行自主防御,而是在电磁炮弹临近的时候,每一艘战舰外部都出现了一个类似肥皂泡一样的薄膜,将战舰整个紧紧地包裹了起来。那些威力强大,型号各异的电磁炮弹打在这些肥皂泡上之后,纷纷被弹开之后,消失在了漆黑的太空之中,而肥皂泡中的罗斯塔战舰,则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
“力场护罩!”
面对着突然出现的一幕,李维那本就冰冷的脸色在这一瞬间仿佛要化作一座冰雕一般。
力场护罩是进入到星际战争之后,人类文明一直想要攻破,但却始终未能攻破的领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强磁场约束光子,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薄膜的物质。利用这样的薄膜,可以应对像是电磁炮这样的以强大动能形成的物理攻击,对攻击它的一切物质进行拉扯,转向,从而起到保护战舰的作用。
但是看似强大的力场护罩也并不是无懈可击。首先,力场护罩并不能防御像是激光武器这样的以光为媒介的穿透型武器。同样,力场护罩也是有其临界值的存在,一旦达到或是超过了力场护罩的临界值,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护罩的崩塌,从而将战舰自身摧毁。
“舰载激光炮全功率发射,重型星际导弹协同进攻,利用时间差进行饱和式攻击,攻破对方的力场护罩。”
现在李维要做的就是先利用激光武器,将对方的舰队阵型进行拉扯,然后利用星际导弹可以随时制导系统对防御相对薄弱的战舰进行覆盖性打击。而且与电磁炮弹不同的是,星际导弹本来就装备着不同当量的氢弹或是反物质炸弹,可以用高强度的爆炸能力让力场护罩过载之后,形成更为巨大的杀伤力。
就在远征号的所有人都暗中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战舰的舰身突然传来了一阵剧烈的震动,大量电火花噼里啪啦地在战舰各处以及指挥室中控制台平台上冒出,刺耳的警报声也在一瞬间响彻了整艘战舰。
已经撤离的穆建伟突然在舰队的加密频道中吼道:“不好,我方遭到不明战舰袭击!从雷达上显示对方有近四百艘战舰向我们包抄过来。”
“果然被罗斯塔联盟伏击了!”李维在站稳身形之后,脸色瞬间变得凝重了起来:“立刻通知潜伏的舰队前往此处支援。所有战舰将隐身系统开启至最大,雷达侦测组同时报告敌方舰队位置!随时准备战斗!”
虽然遭到了罗斯塔联盟的伏击,但是对于现在的远征舰队来说,未必不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一个星系相对于远征舰队来说实在是太大了。除了内恒星系的几颗大行星之外,在相距几十亿乃至数千亿,上万亿公里的范围之内分布着不知道多少颗小行星,彗星,矮行星等。要将一个恒星系完整搜索一遍,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
更何况,在搜索过程之中,敌人也并不只是一动不动。它们也会运动,也会躲闪。当初正因如此,星际海盗才屡禁不绝,更何况这些外星人。
所以,这一次李维正是借助于剿灭远征舰队的内部毒瘤的机会,让陶正阳等人率领了近三千艘战舰在距离自己九百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附近潜伏下来,目的就是要利用这次机会将罗斯塔联盟从暗中吸引出来。
九百万公里的距离,一分钟的通讯延时,如果三千艘战舰全速前进的话,理论上会在一个半小时之后进入到交战范围之内。那么这就意味着李维必须要拖住对方至少两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对敌方战舰的包围。
当初之所以李维主动请缨追击叛军的舰队,一方面是因为怕陶正阳的性格使然,在战斗中将这些叛军从轻发落,从而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远征舰队内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旦罗斯塔联盟上钩,势单力孤的舰队无法支撑到支援舰队的到来,从而让陶正阳陷入到危险的境地。
为了这次追缴叛军以及接下来的反伏击作战,远征舰队的精锐尽出,此刻总计有八百艘战舰在场。再加上俘获的三百艘星耀级战舰,此刻李维能够调动的兵力已经达到了一千一百艘战舰。一千一百艘战舰对阵罗斯塔联盟的四百艘战舰,已经超出了对方的近三倍数量,即便是双方战舰在科技程度有所差距,但是李维也有信心拖住对方两个小时的时间。
远征舰队作战人员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士,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星海集团。在接到李维的战斗命令之后,无需多余的指令,等待多时的战士们便立刻完成了作战的准备工作。一时间,所有战舰的激光防御系统被激活,各式电磁炮也调整好了角度,主炮预热,短短数十秒之后,便完成了整个作战准备工作。
此时李维的舰队距离罗斯塔联盟的舰队还有四十万公里的距离,屏幕上那代表着双方舰队的亮点也在逐渐的接近,当两支舰队几乎同时到达代表着极限交战距离的那根红线之后,李维重重地按下了舰队通讯频道的按钮。
“开火!”
随着李维的一声令下,一千一百多艘战舰同时开火,每一艘战舰上都装备了至少数百门各式口径的电磁炮,数万门电磁炮同时发射了出去。
数百万枚经过特殊改制之后的电磁穿甲弹如同暴雨一般冲向了三十万公里的罗斯塔联盟舰队集群。按照已经俘获的罗斯塔战舰的防御力进行估算,这样的饱和式攻击就算是已经开启了激光防御网络也会在短时间内直接冲乱敌方的阵营,从而为自己的舰队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但是这支舰队的强悍程度远远超出了李维的预料。
远征号战舰上的光学望远镜清晰地拍摄到了罗斯塔联盟并没有像李维想象当中那样进行战术规避,也没有按照常理那样打开战舰本身的激光网络进行自主防御,而是在电磁炮弹临近的时候,每一艘战舰外部都出现了一个类似肥皂泡一样的薄膜,将战舰整个紧紧地包裹了起来。那些威力强大,型号各异的电磁炮弹打在这些肥皂泡上之后,纷纷被弹开之后,消失在了漆黑的太空之中,而肥皂泡中的罗斯塔战舰,则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
“力场护罩!”
面对着突然出现的一幕,李维那本就冰冷的脸色在这一瞬间仿佛要化作一座冰雕一般。
力场护罩是进入到星际战争之后,人类文明一直想要攻破,但却始终未能攻破的领域。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强磁场约束光子,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薄膜的物质。利用这样的薄膜,可以应对像是电磁炮这样的以强大动能形成的物理攻击,对攻击它的一切物质进行拉扯,转向,从而起到保护战舰的作用。
但是看似强大的力场护罩也并不是无懈可击。首先,力场护罩并不能防御像是激光武器这样的以光为媒介的穿透型武器。同样,力场护罩也是有其临界值的存在,一旦达到或是超过了力场护罩的临界值,那么很有可能会造成护罩的崩塌,从而将战舰自身摧毁。
“舰载激光炮全功率发射,重型星际导弹协同进攻,利用时间差进行饱和式攻击,攻破对方的力场护罩。”
现在李维要做的就是先利用激光武器,将对方的舰队阵型进行拉扯,然后利用星际导弹可以随时制导系统对防御相对薄弱的战舰进行覆盖性打击。而且与电磁炮弹不同的是,星际导弹本来就装备着不同当量的氢弹或是反物质炸弹,可以用高强度的爆炸能力让力场护罩过载之后,形成更为巨大的杀伤力。